更有清流是汨罗·新时代汨罗素质教育新生态(四):用好评价“指挥棒”

时间:2023-05-08 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 责编:刘洋

分享到

“停舟细问灵均迹,更有清流是汨罗。”站在历史新起点,汨罗教育人以学校为主阵地,创新德智体美劳的过程性评价办法,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,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。

敲锣打鼓,舞龙高跷,在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的这堂民俗课上,五年级学生杨子涵踩着高跷走在队伍最前面,玩得风生水起。为了练好这份踩高跷时的淡定从容,年仅12岁的杨子涵没少吃苦头。“刚开始学的时候经常摔跤,玩高跷不仅是因为好玩,更能挑战自己。那种胆小的是不踩高跷的。”杨子涵自豪地说道。

千年古镇长乐镇的“抬阁故事”是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传承项目,每年的故事会上,都会有许多长乐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参与到舞龙队、高跷队、威风锣鼓队中。如今,长乐镇中心小学依托“抬阁故事会”,把这项地方民俗纳入了课表。“近年来,学校以本土传统文化为依托,开发了‘玩抬阁故事、踩长乐高跷、酿古法甜酒’等校本课程,为学生拓宽成长通道,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,也将非遗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”,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兴介绍。

在汨罗市正则学校,师生诵读屈原《橘颂》的声音悠然传来。讲台上,老师采用一问一答模式,让学生们从《橘颂》的篇章里,领略屈原崇高的志向。2022年,该校被授予“湖南省诗教示范学校。“因为诗能沁润人的心灵,能够让孩子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间得到教育。”汨罗市正则学校校长何发意说道。

汨罗历史人文、红色文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。近年来,汨罗市以示范校为龙头,组织各校开展了“非遗进校园”“楚辞进课堂”“红色进心田”等系列主题活动,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,潜移默化涵养文明气质,提升文化内涵,赓续家国情怀。目前,共有56所中小学开展了“非遗进校园、楚辞进课堂”系列活动。作为汨罗市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,正则学校更是争当排头兵。 

汨罗被誉为龙舟故里。在正则学校的体育课上,伴随着号子和鼓声,体育老师任瑶示范着动作和节奏,学生们拿着浆有模有样地“划起了龙舟”。“比如说结合游戏、击鼓、号子,再加上划龙舟的动作,整个就是把我们龙舟赛搬上了我们课堂。”汨罗市正则学校老师任瑶向记者介绍。

龙舟“划”进体育课,是汨罗体育中考改革的一个缩影。2022年汨罗市出台体育中考改革方案,“龙舟”首次成为自选技评项目。此外,体育成绩中考成绩也不再一锤定音,而是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。体育课平时表现、初中三年身体素质是否有提升……这些都成了体育中考成绩的评定标准。“我们以评价引领教研、以教研促进课改、以课改实现提质,革故鼎新、推陈出新、大胆创新,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,立足培养人的全面发展。”谈起教育评价改革,汨罗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楚军如数家珍。

2021年,汨罗市又出台考评细则,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为各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指明了方向。

作为一所乡村学校,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学校利用自身优势,将一片10亩山林打造成劳动教育基地,所有植株从栽种到采摘,都被孩子们“收拾”得井井有条。

心有梦,不畏远。

在发展素质教育这条没有终点的跑道上,汨罗市“活用”学生考核评价“指挥棒”,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,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和模式,树立了教育高质量发展“风向标”。“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,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标,必须坚持五育并举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”汨罗市副市长任娜如是说。

责编:刘洋
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

湖南教育新闻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查看详情
国防教育频道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查看详情
湖南招考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查看详情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查看详情
奋斗青春号
奋斗青春号

奋斗青春号

查看详情
友情链接